85/100 開頭不久的跳切及多處虛幻感強烈的段落(比如餐桌對話不用過肩鏡頭而用視點鏡頭)向它的新浪潮先驅們回應了,顯然電影有許多部分并不一定真實可靠,甚至結尾的敘述與女主的設置都不一定堅實。女主的存在不見得比男主弱多少,從被凝視、被利用,轉為可能真正想說的:一種女性主體自由地追求、袒露自己的身體與內心,甚至是無條件地表達愛、施舍母愛,也讓局限、刻板的男性魅力顯得可笑也可愛(like a tortured boy而并非強烈地諷刺男性氣質)。男主其實更像是情感障礙的孤獨深柜吧,保齡球館老板似乎看穿一切,而喜歡的人其實是那位傻朋友。男主父母的設置也許更加指向六七十年代美國時代的癥結:如球賽與演藝圈層背后普遍的資本操作。
For some unspeakable reasons, 這個電影算是我的性啟蒙電影了,大約是三四年級的時候?那時候還有個鄰居姐姐比我大四歲,我倆趁家里沒有人的時候就在家放這個電影看,她那時候可能比我懂得多吧感覺她比我看得更入迷 orz, 我到現(xiàn)在都印象深刻,我倆一直在討論中間那個大媽的裙子是有著怎樣的機關才能說脫就脫
用戶評論